原创 时隔20多年《哈利·波特》重映依旧能打,老片“炒冷饭”能否拯救影市冷档期?

2024-11-05 13:10:36来源:电影资讯责任编辑:437人阅读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拉来经典电影重映缓解片荒,能救得了日渐冷清的院线吗?或许不能。但第二次重映还能取得票房佳绩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至少证明了在观众对新片失去兴趣的当下,重映仍然是冷档过渡、填补供给缺口、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一剂良药。

从10月11日开始,全八部《哈利·波特》电影以每周一部的速度登陆内地院线,阵仗浩荡,堪称给“哈迷”准备的一份超级礼包。

目前八部中唯一已是二度重映的系列首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首周三天票房超过4600万,遥遥领跑国庆档结束以来的所有新片,最终有望冲击1亿大关。

这还要考虑到两大不利情况。

首先本轮《哈利·波特》重映采取的是分线发行模式,具体操作是影院分别报名后,经过规模条件等资质核查才发放数字拷贝,最终全国仅有不足三分之一的影城(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三线城市以下影城很少)能够放映,整体排片占比很低。

展开全文

其次,本次系列首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已经是第二次在中国内地重映,于2020年8月疫情期间院线重新开放后进行的首次重映票房为1.92亿,二轮重映还能控制较好的票房跌幅,可见系列粉丝的忠诚度之高。

更讽刺的是,同为华纳出品的全新超级大片《小丑2》因口碑扑街,内地票房很有可能都比不上重映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下《小丑2》真的“小丑”了。

从本周开始,《哈利·波特》剩下的七部将陆续重映。虽然中间几部可能因观众“尝鲜”动机衰减,票房不会像《魔法石》这么高(最后两部《死亡圣器》上、下集可能因“大结局效应”又将有所反弹),但总体而言,本次重映受到多方好评几乎已成定局,对于观众和市场来说,这次“炒冷饭”无疑还是香的。

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哈利·波特》的IP有其特殊性:热度原本就高,又经过小说、电影、游戏、线下乐园等多媒介的协同发力,造就了其超长的生命周期和超强的粉丝黏性,它的重映成功了,却不能代表近几年里商业院线旧片重映的普遍情况——放眼这几年,或受到争议,或毫无意义,或毫无水花的电影重映“事故”,其实也不少。

(本文中的“重映”,并非代表影片一定在中国内地曾公映过。如《海上钢琴师》《食神》等均为近年来在中国内地首次公映,但因它们无疑是已经在大众心中形成“经典”认知的老电影,故而也算在“重映”的宽泛范畴之中)

随便拉出几部片来举例。

2021年连续重映的《指环王》三部曲算是“受到争议”。影片本身毫无疑问是经典,三部合计超过1.4亿的重映票房表现也不算多么糟糕,但该系列叙事节奏缓慢的特点,放在观众集中力已经明显下降的2021年,已“催眠”了某些观众,并在当时引发了一定规模的粉黑网络大战。

而今年即将引进的《这个杀手不太冷》,更是还没上映,就引发了网友对其“抄袭”“洛丽塔情结”等嫌疑的审判——影片问世已三十年,全球社会舆论环境的版本更迭与老作品产生一定冲突,让它们显得不那么合时宜,这提醒我们:经典电影重映,并不必然能够超越时间。

至于“毫无意义”的重映,今年9月中秋档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堪称范本。这部由郑保瑞执导,郭富城、巩俐主演的西游电影,在上映当年(2016)是顺应了当时的神话大片风潮,但放在当下已经彻底过时——况且影片豆瓣评分仅为5.6,经典重映怎么说都有底气,一部5.6分的庸作,重映的意义何在呢?

至于“毫无水花”的重映,那更是数不胜数。

就近说,今年暑期档《灌篮高手》的重映就是一例,同为经典IP,影片质量也尚可,且有相当丰满的情怀价值,但重映票房仅为348万——最大原因可能是距离国内首次公映(去年4月)时间过短。今年3月《奥本海默》(225万)、8月《孤注一掷》(98万)的重映没声响,原因也大致相同。

如果说新片过快重映导致了观众不愿二次买账,那近年来许多经典旧片的重映或内地首映,同样未能同《哈利·波特》一样达到票房预期。例如今年声势不小的周星驰经典《食神》公映,票房仅为644万,在映期间上座率甚至不及市场同期平均水平,归根结底,也是因为观众对影片过于熟悉,缺乏“饥渴感”。

放眼中国内地的商业院线电影重映史,最早的2012年《泰坦尼克号》3D版重映曾创造了票房9.46亿的奇迹。但过去五年,虽然《海上钢琴师》《星际穿越》《阿凡达》《你的名字。》等重映票房过亿,虽然宫崎骏的经典,尤其《龙猫》(1.73亿)和《千与千寻》(4.88亿)堪称票房最成功的老片首次引进,但总揽全局,能够称得上“票房好”的电影重映或老片首次引进,比例真的不高,更多是千万票房都达不到的水平。

冷饭热炒,真没那么容易。

其实电影重映的热度高低,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除开某些未必能有完美解释的“时运”之外,既与影片自身的综合素质关系密切,也跟片方、引进方自身的市场预期有关。

像吉卜力动画引进计划、《哈利·波特》八部曲这种量大管饱的“豪华全家桶”,都是专盯着大量粉丝心头戳,前者还有“内地首次公映”的超强buff。故而在市场调研的阶段,片方和宣发就会定下可与热门新片比拟的较高预期,从而给出相应的造势投入。

至于许多其他重映,虽然电影本身是被公认的经典,但没有像这两者这么强的类型、情怀魅力(比如《菊次郎的夏天》)和“饭圈”属性(比如《疯狂动物城》),不能激起粉丝强烈的“补票”冲动,宣发投入一般,票房一般,反倒才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当然,还有很多电影的重映,其意图,根本就不在于直接赚取多大的票房收益。

比如2020年影院重新开放时放映的大批老片,它们重映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安全试水激活市场,告诉社会“影院已经开工”,主导权甚至不一定在片方那里。

还有许多系列前作为续集造势的策略性重映,比如在《沙丘2》上映前重映《沙丘》,没多少直接利润可图,纯粹是为了电影IP的品牌建设,国产片中《白蛇:缘起》和《爱情神话》为了续篇重映的操作也是如此。

最后就是某些纯粹出于仪式意义的“纪念日”重映,比如今年为迎接邓小平诞辰和黄埔军校建校纪念日重映的《邓小平小道》和《黄埔军人》。

总体上,老片重映,对电影市场的经济意义,当然还是在新片供给不足时“填档”,绝大多数在票房体量上,属于聊胜于无、“不排白不排”的点缀,服务的终究是少部分观众,期待不能太高。

但是,电影重映的意义绝不止于“冷档救市”的票房数字补充,而还和电影院线的完善建设、电影文化的培育有关,这两大意义,恐怕更为长远。

当然,“电影院一定要放新片”,本来就不一定是规律和定式,中国电影院线的经典老片含量远不如非商业片院线建设更完善的法日等国,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许多影史经典都依赖艺术向的院线作为窗口与目标观众见面,持续时间不够长,频次也不够高。

而像此次《哈利·波特》这类经典商业大片的重映,用分线发行的方式,又会发现大量粉丝遭遇了“家门口电影院看不到”的不便,无法满足市场的全面需求,也折损了本该更高的重映票房效益。

在分线发行上,我们还有很多经验需要积累。

除此之外,老电影重映,如何选择时机和宣发策略?发行和院线如何区分重映电影间不同的市场定位,决定全线还是分线上映,以达成宣发投入和票房产出比最大化?如何确保今后引进的小众经典,能够精准找到一二线城市审美水准较高的观众?如何制定艺术院线的建设和加盟协议,让更多的影院或影厅变成长久、固定存在的“豪华录像厅”,甚至有格调的社会文化机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经典老片的网络资源到处都是,在大银幕上如何做好修复和制式更新,给观众以不同于小屏幕观影的新鲜体验?比起其他换汤不换药的“冷饭硬端”,《泰坦尼克号》、《一代宗师》和《流浪地球2》的作品的3D版本重映,至少能让观众感受到“翻新”的诚意,毕竟,现在看电影可不算便宜。

我们还要发现,目前在国内市场重映获得票房成功的电影,除情况特殊的《误杀》(疫情前不久公映但窗口期被打断后重映)之外,全部都是好莱坞经典和日本动画。

从国产电影近年的质量和重映表现看,或许还是只能开发和选择老经典,那空间和方向在哪里?比如曾经重映比较成功的《大话西游》,和《哈利·波特》一样具有不可磨灭的经典记忆和情怀属性;《大闹天宫》这种国民级经典动画,乃至大量老一辈人爱看的黑白老电影,能不能开发更多国人观众的情感价值?

总之,发掘能够大卖的国产老片,这个课题显然更大、更长远、更艰难。

最后,还是看一下近期已经定档、或者基本确定要重映(或是首次在内地上映但为老片)的几部电影吧。这其中,有没有你想看的呢?

(文/阿拉纽特)

热播影视

为您推荐

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通过链接的方式提供相关内容,本站不对链接内容具有进行编辑、整理、修改等权利
Copyright © 2011-2024